HDMI(高清多媒體接口)是一種全數字化視頻和聲音發(fā)送接口,可以發(fā)送未壓縮的音頻及視頻信號,廣泛應用如消費類產品上,如機頂盒、 DVD 播放器、個人計算機、電視、游戲主機、綜合擴大機、數字音響與電視機等設備。
HDMI采用TMDS(最小化傳輸差分信號)技術傳輸音視頻數據。HDMI的1-9引腳為包含3組差分數據通道(Data0-Data2),每組由正信號、負信號和屏蔽地組成;10-12引腳為時鐘通道,為數據傳輸提供同步時鐘信號,確保接收端正確解碼數據。HDMI 2,1標準開始引入FRL(Fixed Rate Link)模式,TMDS Clock引腳被重新定義,在 TMDS模式 下,可兼容舊設備,時鐘引腳功能不變;在 FRL模式 下,時鐘引腳改為 FRL Lane 3,可傳輸數據,不再單獨傳輸時鐘。
13引腳為CEC引腳。CEC 是與其他 HDMI 信號分開的電信號,擁有一套完整的單總線協(xié)議,電子設備可以借著 CEC 信號讓使用可控制 HDMI 接口上所連接的裝置,實現由單一遙控器控制所有 HDMI 連接的裝置。該通道允許 HDMI 設備在沒有用戶干擾情況下互相命令控制,最多可以控制 15 個設備。
14引腳為可選功能引腳。在HDMI 1.0至1.3版本中,14號引腳被定義為保留引腳,通常未分配具體功能。HDMI 1.4版本引入了HEC(以太網通道)和ARC(音頻回傳通道)功能,HEC功能支持100Mbps以太網數據傳輸,使HDMI線纜能夠同時傳輸音視頻信號和網絡數據;在支持ARC的設備中,14號引腳可用于傳輸音頻回傳信號,允許電視通過HDMI線將音頻信號回傳至功放或音響設備,簡化家庭影院系統(tǒng)的布線。HDMI 2.1版本進一步升級了音頻回傳功能,推出eARC(增強型音頻回傳通道),14號引腳的作用再次擴展
15、16引腳分別為SCL 引腳和 SDA 引腳。SCL 引腳和 SDA 引腳分別作為 HDMI 接口的 DDC 時鐘和數據通道,通過這兩個引腳可讓傳送端與接收端得知彼此的傳送與接收能力,最后可放送出符合電視分辨率的影像畫面。
17引腳為DDC、CEC和HEAC(HDMI以太網通道)提供接地參考。
18引腳提供5V電源(最大電流50mA),用于為顯示器EDID芯片或低功耗電路供電。
19引腳為HPD 引腳。HPD 引腳擁有熱插拔檢測功能,其作用是當顯示器等 HDMI 接口的顯示設備通過HDMI/DVI 接口與 HDMI 源端相連或斷開連接時, HDMI源端能夠通過 HDMI/DVI 的 HPD引腳檢測出這一事件,并做出響應。HDMI 2.1版本中引入了eARC功能。eARC通過重新利用HPD引腳與Utility引腳(14引腳),將它們組合成一對差分信號,實現了高達100MHz的帶寬傳輸。
2 HDMI接口保護器件選擇
2.1 如何選擇器件截止電壓
器件截止電壓應大于被保護電路的最大工作電壓,否則會影響被保護電路的正常工作。
以HDMI 1.4標準為例,根據規(guī)范,TMDS數據傳輸引腳的工作電壓為3.3V(±5%),TMDS數據傳輸差分線上的保護器件應選擇等于或者大于 3.3V 的 ESD 保護器件。
以HDMI 2.1標準為例,根據規(guī)范,CEC, SCL, SDA, PWR, HPD引腳的工作電壓為5V,相關引腳保護器件應選擇等于或者大于5V 的 ESD 保護器件。
2.2 如何確定器件電容
在一些高速數據接口線路上,ESD 保護器件的結電容應選擇盡量的小,以避免影響信號完整性。保護器件的寄生電容有可能與傳輸線阻抗形成RC電路,對高頻信號產生衰減;若保護器件電容過大,也有可能會改變線路等效阻抗,引發(fā)信號反射。因此為高速信號線選擇合適的 ESD 防護器件至關重要。
8b/10b編碼是HDMI早期版本的核心編碼技術。其原理是將每8位原始數據編碼為10位傳輸,通過增加2位冗余實現DC平衡(信號電平穩(wěn)定)和最小化電位轉換次數,從而降低電磁干擾(EMI)并提升信號完整性。該編碼方式有效數據效率為80%(10位中8位為有效數據),廣泛應用于HDMI 1.2至2.0版本。
HDMI的速率由時鐘頻率和編碼效率共同決定,核心公式為:
速率=時鐘頻率×每周期位數×通道數
HDMI 1.4的時鐘速率為340MHz,則其傳輸速率=340MHz×10×3=10.2 Gbps。
HDMI 2.0版本每通道速率上升至6 Gbps,則總帶寬可達18Gbps。
HDMI 2.1標準引入 16b/18b編碼(FRL技術),徹底革新傳輸機制。FRL(Fixed Rate Link)通過4個通道傳輸數據,每個通道采用16b/18b編碼,有效數據效率提升至88.8%(18位中16位為有效數據)。該技術使總帶寬達48Gbps(單通道12Gbps),支持8K@60Hz、4K@120Hz及動態(tài)HDR。
FRL模式通過時鐘數據恢復(CDR)技術從數據流中提取時鐘信號,無需獨立時鐘通道,在 4 條數據通道中傳輸高速數據,HDMI 2.1的每條通道帶寬可為 6、8、10 或 12 Gbps。總帶寬計算公式為:
總帶寬=激活車道數×單車道速度
HDMI 2.1擁有兩種模式:
l 典型配置:使用全部 4 條車道且單條車道速率為 12 Gbps 時,理論最大帶寬為 4×12=48Gbps;
l 增強模式:若單條車道速率達到 24 Gbps,理論最大帶寬可提升至 4×24=96Gbps。
HDMI信號傳輸線上傳輸的都為千兆以上的高速信號,推薦ESD器件電容暫時不能準確得出,我們根據項目中的整改經驗和眼圖測試結果總結下表。
其他線路由于不需要傳輸高速信號,對電容的要求不高,建議選擇電容值<10 pF的器件。
2.3 如何判斷深回掃器件在電路中是否發(fā)生閂鎖效應
2.3.1 什么是ESD器件的閂鎖效應
回掃型ESD防護器件具有超小封裝體積、超低鉗位電壓、超低結電容特性,相比常規(guī)工藝ESD器件防護效果更優(yōu),且不影響信號完整性,可更有效保護USB端口免受瞬態(tài)過電壓的影響,為相關電子產品設備加固防護,提升消費者使用體驗。
常規(guī)型ESD的電壓會隨著IPP(峰值脈沖電流)的增加而等比例增加,呈現出一個較為線性的增長趨勢。深回掃型ESD器件在當電壓達到VT(觸發(fā)電壓)后會瞬間將兩端電壓拉低,進入一個小于工作電壓VRWM的較低電壓VHOLD,之后隨著電流的增加電壓逐漸增大,如圖10所示;淺回掃型ESD器件在當電壓達到VT(觸發(fā)電壓)后會瞬間將兩端電壓拉低,進入一個稍大于工作電壓VRWM的電壓VHOLD,之后隨著電流的增加電壓逐漸增大,如圖11所示。
深回掃器件在使用過程中,很容易面臨一個問題——閂鎖效應。閂鎖效應是回掃型ESD器件(如SCR、GGNMOS等)在靜電放電(ESD)保護過程中可能發(fā)生的一種非預期自維持導通現象。當ESD上的電壓超過觸發(fā)電壓(VT)后,SCR進入回掃(Snapback)狀態(tài),電壓降至維持電壓(VHOLD)。如果電源電壓(Vdd)高于維持電壓(VHOLD),且電流超過維持電流(IHOLD),SCR會持續(xù)導通,無法自動關斷,形成閂鎖,使元件持續(xù)維持在導通狀態(tài)無法被截止。
淺回掃器件由于可以保證VHOLD>VRWM,不存在閂鎖的風險。
若元件發(fā)生閂鎖效應,信號無法正常傳輸,可能會導致電流持續(xù)增大,引發(fā)金屬線熔斷或器件損壞。閂鎖還可能引發(fā)芯片邏輯異常,電源短路,需斷電重啟才能恢復。反復閂鎖產生的局部高溫可能加速材料老化(如金屬遷移、電遷移),縮短芯片壽命。
2.3.2 如何解決ESD器件的閂鎖效應
如果要將閂鎖效應解除,必須使系統(tǒng)斷電,或者滿足
Vbias < VHOLD OR Ibias < IHOLD
在芯片ESD防護設計中,需仔細評估維持電壓(VHOLD)、維持電流(IHOLD)與電源電壓(Vdd)的關系,確保閂鎖不會在正常工作條件下被觸發(fā)。
① 以HDMI 1.4為例
差分線上的工作電壓為3.3V(±5%),則Vdd-max=3.5V
保證不發(fā)生閂鎖效應的條件為
VHOLD > 3.5V OR IHOLD >= (Vdd ? VHOLD)/ RS
若VHOLD = 2.5V,則IHOLD >=(3.5V-2.5V)/45 Ohm=22mA
② 以HDMI 2.1為例
差分線上的工作電壓為3.3V(±5%),則Vdd-max=3.5V
終端電阻為90-110Ω,則RS-min=90ohm
保證不發(fā)生閂鎖效應的條件為
?VHOLD > 3.5V OR IHOLD >= (Vdd ? VHOLD)/ RS
若VHOLD = 2.5V,則IHOLD >=(3.5V-2.5V)/90 Ohm=11mA
3 結論
綜合以上考量,我們?yōu)镠DMI接口推薦了一些低電容低鉗位電壓且沒有閂鎖風險的ESD防護器件,可確保信號的完整性。
審核編輯 黃宇
-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ESD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+關注
關注
50文章
2352瀏覽量
178341 -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保護器件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+關注
關注
1文章
345瀏覽量
14057 
發(fā)布評論請先 登錄
          
        
        
HDMI接口如何選擇ESD保護器件
                
 
    
    
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評論